2003年苏州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1、名词诠释(25)

1.国人暴乱

西周后期周都镐京地域的国人策动的驱赶周厉王的武装暴乱。周厉王录用荣夷公为卿士,推广“专利”政策,引发社会上下一片否决。为压抑舆论的不满情...



1、名词诠释(25)

1.国人暴乱

西周后期周都镐京地域的国人策动的驱赶周厉王的武装暴乱。周厉王录用荣夷公为卿士,推广“专利”政策,引发社会上下一片否决。为压抑舆论的不满情感,厉王又专门派人“监谤”,发明有贰言者则杀之,成果人人自危,不敢群情, 门路以目。大公元前841年,国人策动暴乱,否决周厉王。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

2.稷放学宫

战国时代齐国的学术中间。设在齐国国都临淄稷门四周,故称稷下。创建于田齐桓公(公元前374-前356年在位)之时,颠末威王,至宣王时最盛。稷放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群情,成为各学派荟萃的中间。淳于髡、田骈、慎到、宋妍、尹文、环渊、和事老和荀况等著名流物曾期会于此。稷放学宫的设置,对那时学术的繁华起了很高文用。

3.粮长制

明朝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卖力征解税粮的轨制。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年)。其法,每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粮区设粮长,粮长由粮区内纳粮至多之大户当选任。履行粮长制的目标,在于杜绝仕宦贪污,便于民户当场交纳,以包管税收。永乐今后,粮长改成轮充、朋充今后,一般民户皆须承充,粮长一职已成为纯真而繁重的封建徭役。

4.黄道婆

元朝女纺织技能家。棉纺织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在元朝大有成长。在江南棉织业的成长中,黄道婆做出重大的进献。黄道婆将从崖州黎族主妇那边学来的先辈棉纺技能与内地原本的纺织身手连系起来,并有所发现立异,如创制轧棉子的搅车、三锭脚踏纺车、弹棉椎弓;在染织方面,还能错纱、配色、织出各类标致图案,顺应和鞭策了那时棉纺织业的成长。

5.大义觉迷录

共四卷,雍正时官修。此书乃雍正七年(1729)清世宗胤禛因曾静反清案件而刊布的,旨在辩驳那时社会上关于雍正的 “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十项罪状。内收有关上谕十道、审判词和曾静供词四十七篇、张熙等供词两篇,后附曾静《归仁说》一篇。不但保留了曾静、吕留良和严鸿逵大量剧烈的反清谈吐,还部门揭露出康熙时诸皇子争取王位、雍正得位及厥后的响应办法等详细细节。它的刊布并未能收到预期结果,反而在现实上传布了对清王室极其晦气的谈吐,是以在登基之初即命令禁毁。但这也恰是这本书怪异的史料价值之地点。

2、简答题(30)

1.简评董仲舒的政治思惟

董仲舒是西汉时代的闻名思惟家、今文学家,专治《年龄公羊传》。早年他曾“三年不观于舍园”,专注钻研《公羊年龄》。景帝时曾任公羊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召各地贤能朴直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身策问,董仲舒上《天人三策》,主意“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意更化善治,“前德尔后刑”,这一概念被汉武帝所采用,将儒学定为官朴直统思惟,影响了中国汗青两千多年。

董仲舒担当和成长了儒家思惟,创建起一整套神学思惟系统,其焦点是“天人感到”学说,将政治理论神学化,以“天道”制衡皇权。这既有助于强化政治迷信、点缀弊政,又可以用来批判当政者,批改政治上的失误。

董仲舒从“天人感到”成长出一套神学化的伦理品德观念,焦点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在漫长的中国古代一向引导着人们的思惟和举措,既有助于不乱社会秩序,同时也会监禁人心。

在政治上,董仲舒主意大一统,以儒家宗法思惟为中间,建议以“弱枝”或“小末”的方法严禁贵爵大臣专权,主意增强皇权。他说:“《年龄》大一统者,六合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类思惟顺应了政治上同一的必要,可以作为增强中心集权的理论按照。

董仲舒还主意按照《年龄》决狱,这在必定水平上影响了汉朝苛吏的发生。

总之,董仲舒是中国汗青上具备原创思惟的重大思惟家之一。他担当和成长了儒学思惟,成长出了一整套的神学思惟系统,使儒学得到独尊的职位地方,这对两年多年的中国汗青发生了至深的影响。

2.简评北宋新党旧党之争

北宋神宗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 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在对国度的 治理上,存在着紧张的不同。新党想以变法的手腕扭转王朝“积贫积弱”的场合排场;旧党则以“扰民”、“闹事”、“与民争利”为来由否决变法。 一般来讲,新党代表士医生踊跃有为的精力,但旧党也不克不及简略地视为“反动”。旧党认为,现有政治体系体例及各种政策自己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官员们不克不及准确履行;并且与其像新法那样向公众开财路,不如从天子及朝廷的节省做起。新党则更多从“理当若何”方面去思虑问题,王安石变法一时候起到必定感化,有的办法还被证实行之有用,而且变法自己确切表现了宋朝士医生以全国为己任的踊跃朝上进步精力。

3.简述朱元璋增强君主独裁的办法

?中心轨制

(1)罢丞相,废中书省,改由六部直接对天子卖力。

(2)创建、成长内阁轨制。

明太祖拔除丞相制后,依照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天子的私家参谋,帮忙天子处置政务,可是不克不及介入机务。厥后,内阁学士权利起头扩展,而且起头有了票拟、批红之权。其职位地方位于六部之上,是一个自力的行政机构。

(3)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立给事中轨制,增强监察。

(4)设锦衣卫,东、西厂等间谍机构。

明太祖设立的间谍机构,置锦衣卫,除卖力侍卫、密缉响马奸党以外,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常常由该司酷刑审理,尔后直接奏请天子。经由过程这些监察构造和间谍机构,天子进一步增强了对仕宦和苍生的节制。

?处所轨制:(5)废行中书省,改设承颁布发表政使司。

?军事轨制:(6)置五军都督府,实施卫所轨制。

五军都督府明太祖改多数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即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卖力掌管军政和兵籍,其实不直接管辖戎马。遇有战事,由兵部奉旨调兵,录用总将兵官。战事竣事后,将归于朝,兵散于卫所。

?律法轨制:(7)公布《大明律》和《大诰》三篇,以法制治国。

明代的律法比唐律简赅,可是比力严格。

?文化教诲:

(8)鼎新科举制,以《四书》、《五经》为稽核内容,测验情势为陈腔滥调文;

(9)经由过程文字狱,钳制人民思惟

△其他方面:(9)整理吏治,冲击豪强,制造“胡蓝之狱”,江南富家和元勋老将遭到了极为繁重的冲击,增强了中心集权。

3、阐述题(20)

1.试析北魏到唐代均田制的性子感化和蜕变的缘由

(一)北魏均田制。(1)重要内容是:男人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授露田20亩。露田更加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年满70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不还官。桑田依照划定,莳植必定数目的桑、榆、枣树等;不宜蚕桑的地域,改授麻田,男人10亩,妇人5亩。露田不得交易,桑田亦不得交易。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奴仆授田数目和法子与农夫不异。壮牛一头,授田30亩;每户限授四牛之数,再也不给桑田。处所仕宦各随在职地域赐与公田,刺史为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6顷。新旧任相交代,不准出卖,儿女谓此“公田”为“职公田”或“职分田”。

(2)北魏均田制其实不是均匀地皮,而是国度操纵国有地皮和农夫原本的地皮,把农夫固定在地皮上,增强节制,以保障租调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但均田制在那时仍是有踊跃意义的。如划定每户占据地皮的数目,其实不准交易,这些划定在必定的时候内和必定水平上,限定了豪强大师吞并地皮。国度公然授田,可以兜揽流民和豪强大师节制下的凭借农夫,有助于开开荒地,成长出产。

(二)隋朝均田制。(1)重要内容。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命令履行均田制。 划定每丁授露田80亩,桑田或麻田20亩,妇人授露田40亩,露田在受田人身后奉还国度。桑田或麻田为永业田,可以传赐与孙,可以交易。奴仆授田与布衣同,但一家以内,奴仆授田人数有限定:亲王之家限300人,布衣之家限60人。丁牛一头授田 60亩,一家限四牛。奴仆和耕牛受田,现实归主人利用。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40亩。京官皆给职分田,一品5顷,每品以50亩为差,至九品为1 顷。外官也有职分田,又给必定数目的公廨田。职分田的收入作为仕宦俸禄的一部门,公廨田的收入作为官厅办公的用度。

(2)隋朝履行的均田轨制是在人少地多、朝廷可以节制较多地皮的布景下履行的国有地皮分派轨制。均田制不是将所有地皮都拿来分派,而是将当局所能安排的地皮上的一些无主荒地分派给农夫耕作,使他们固定在地皮上,以利于封建当局的派役和税收。固然农夫受田常常不足定额,但继续履行均田制究竟结果使无地少地的农夫分得一些地皮,提高了他们的劳动踊跃性,并在必定水平上按捺了地皮吞并,因此对那时农业出产的规复、成长起了踊跃的感化。

(三)朝均田制。(1)重要内容。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命令继续推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均田制是唐前期根基的地皮轨制,它的重要内容是:18岁到20岁的中男和21岁到59岁的丁男,每人授田100亩,此中80亩为口分田,身后奉还当局,20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60岁以上的老男、笃疾者、废疾者授口分田40亩。寡妻妾授口分田30亩。这些人如为户主,加授永业田20亩。僧人、羽士授口分田30亩,尼姑、女冠(女羽士)授口分田20亩。工贸易者的永业田、口分田减半授给;若 在狭乡(人多地少地域)则不授。一般主妇、部曲、奴仆、耕牛再也不列入授田范畴。贵族和官员授田还有划定:至多者为亲王,可授永业田100顷,起码者为武骑尉,可授永 业田60亩。各级官员还有数目不等的职分田,以其收入作为俸禄的一部门。各级官府另有数目不等的公廨田,以其收入作为办公用度。职分田和公廨田在原任官离任时,则由新任官接收,不得出卖。

(2)对地皮交易的划定。贵族权要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苍生正当迁徙和家贫无力丧葬者,准予出卖永业田。迁往宽乡和卖充室第、邸店的,并准予出卖口分田。买田的数目不得跨越本人应受的法定命额。

(3)和前代比拟,唐朝均田制有一些新特色:一是取缔了对一般主妇、部曲、奴仆、耕牛的授田,反应了主妇职位地方的进一步降低,也反应了门阀士族权势在唐朝的败落;二是授田工具中增长了杂户、官户、工贸易者和僧道,反应了他们身份职位地方的上升和寺观经济的成长,对僧道授田是为了肯定寺观对地皮的所有权;三是对贵族权要授田的划定加倍完整,并且授田的数额很高,反应了田主地皮所有制的进一步成长;四是对地皮交易的限定进一步放松,永业田和口分田在必定前提下都可交易。这就给地皮吞并和大地皮所有制的成长供给了便利。

1、名词诠释(25)

1.国人暴乱

西周后期周都镐京地域的国人策动的驱赶周厉王的武装暴乱。周厉王录用荣夷公为卿士,推广“专利”政策,引发社会上下一片否决。为压抑舆论的不满情感,厉王又专门派人“监谤”,发明有贰言者则杀之,成果人人自危,不敢群情, 门路以目。大公元前841年,国人策动暴乱,否决周厉王。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

2.稷放学宫

战国时代齐国的学术中间。设在齐国国都临淄稷门四周,故称稷下。创建于田齐桓公(公元前374-


前356年在位)之时,颠末威王,至宣王时最盛。稷放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群情,成为各学派荟萃的中间。淳于髡、田骈、慎到、宋妍、尹文、环渊、和事老和荀况等著名流物曾期会于此。稷放学宫的设置,对那时学术的繁华起了很高文用。

3.粮长制

明朝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卖力征解税粮的轨制。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年)。其法,每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粮区设粮长,粮长由粮区内纳粮至多之大户当选任。履行粮长制的目标,在于杜绝仕宦贪污,便于民户当场交纳,以包管税收。永乐今后,粮长改成轮充、朋充今后,一般民户皆须承充,粮长一职已成为纯真而繁重的封建徭役。

4.黄道婆

元朝女纺织技能家。棉纺织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在元朝大有成长。在江南棉织业的成长中,黄道婆做出重大的进献。黄道婆将从崖州黎族主妇那边学来的先辈棉纺技能与内地原本的纺织身手连系起来,并有所发现立异,如创制轧棉子的搅车、三锭脚踏纺车、弹棉椎弓;在染织方面,还能错纱、配色


、织出各类标致图案,顺应和鞭策了那时棉纺织业的成长。

5.大义觉迷录

共四卷,雍正时官修。此书乃雍正七年(1729)清世宗胤禛因曾静反清案件而刊布的,旨在辩驳那时社会上关于雍正的 “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十项罪状。内收有关上谕十道、审判词和曾静供词四十七篇、张熙等供词两篇,后附曾静《归仁说》一篇。不但保留了曾静、吕留良和严鸿逵大量剧烈的反清谈吐,还部门揭露出康熙时诸皇子争取王位、雍正得位及厥后的响应办法等详细细节。它的刊布并未能收到预期结果,反而在现实上传布了对清王室极其晦气的谈吐,是以在登基之初即命令禁毁。但这也恰是这本书怪异的史料价值之地点。

2、简答题(30)

1.简评董仲舒的政治思惟

董仲舒是西汉时代的闻名思惟家、今文学家,专治《年龄公羊传》。早年他曾“三年不观于舍园”,专注钻研《公羊年龄》。景帝时曾任公羊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召各地贤能朴直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身策问,董仲舒上《天人三策》,主意“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意更化善治,“前德尔后刑”,这一概念被汉武帝所采用,将儒学定为官朴直统思惟,影响了中国汗青两千多年。

董仲舒担当和成长了儒家思惟,创建起一整套神学思惟系统,其焦点是“天人感到”学说,将政治理论神学化,以“天道”制衡皇权。这既有助于强化政治迷信、点缀弊政,又可以用来批判当政者,批改政治上的失误。

董仲舒从“天人感到”成长出一套神学化的伦理品德观念,焦点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在漫长的中国古代一向引导着人们的思惟和举措,既有助于不乱社会秩序,同时也会监禁人心。

在政治上,董仲舒主意大一统,以儒家宗法思惟为中间,建议以“弱枝”或“小末”的方法严禁贵爵大臣专权,主意增强皇权。他说:“《年龄》大一统者,六合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类思惟顺应了政治上同一的必要,可以作为增强中心集权的理论按照。

董仲舒还主意按照《年龄》决狱,这在必定水平上影响了汉朝苛吏的发生。

总之,董仲舒是中国汗青上具备原创思惟的重大思惟家之一。他担当和成长了儒学思惟,成长出了一整套的神学思惟系统,使儒学得到独尊的职位地方,这对两年多年的中国汗青发生了至深的影响。

2.简评北宋新党旧党之争

北宋神宗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 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在对国度的 治理上,存在着紧张的不同。新党想以变法的手腕扭转王朝“积贫积弱”的场合排场;旧党则以“扰民”、“闹事”、“与民争利”为来由否决变法。 一般来讲,新党代表士医生踊跃有为的精力,但旧党也不克不及简略地视为“反动”。旧党认为,现有政治体系体例及各种政策自己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官员们不克不及准确履行;并且与其像新法那样向公众开财路,不如从天子及朝廷的节省做起。新党则更多从“理当若何”方面去思虑问题,王安石变法一时候起到必定感化,有的办法还被证实行之有用,而且变法自己确切表现了宋朝士医生以全国为己任的踊跃朝上进步精力。

3.简述朱元璋增强君主独裁的办法

?中心轨制

(1)罢丞相,废中书省,改由六部直接对天子卖力。

(2)创建、成长内阁轨制。

明太祖拔除丞相制后,依照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天子的私家参谋,帮忙天子处置政务,可是不克不及介入机务。厥后,内阁学士权利起头扩展,而且起头有了票拟、批红之权。其职位地方位于六部之上,是一个自力的行政机构。

(3)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立给事中轨制,增强监察。

(4)设锦衣卫,东、西厂等间谍机构。

明太祖设立的间谍机构,置锦衣卫,除卖力侍卫、密缉响马奸党以外,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常常由该司酷刑审理,尔后直接奏请天子。经由过程这些监察构造和间谍机构,天子进一步增强了对仕宦和苍生的节制。

?处所轨制:(5)废行中书省,改设承颁布发表政使司。

?军事轨制:(6)置五军都督府,实施卫所轨制。

五军都督府明太祖改多数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即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卖力掌管军政和兵籍,其实不直接管辖戎马。遇有战事,由兵部奉旨调兵,录用总将兵官。战事竣事后,将归于朝,兵散于卫所。

?律法轨制:(7)公布《大明律》和《大诰》三篇,以法制治国。

明代的律法比唐律简赅,可是比力严格。

?文化教诲:

(8)鼎新科举制,以《四书》、《五经》为稽核内容,测验情势为陈腔滥调文;

(9)经由过程文字狱,钳制人民思惟

△其他方面:(9)整理吏治,冲击豪强,制造“胡蓝之狱”,江南富家和元勋老将遭到了极为繁重的冲击,增强了中心集权。

3、阐述题(20)

1.试析北魏到唐代均田制的性子感化和蜕变的缘由

(一)北魏均田制。(1)重要内容是:男人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授露田20亩。露田更加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年满70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不还官。桑田依照划定,莳植必定数目的桑、榆、枣树等;不宜蚕桑的地域,改授麻田,男人10亩,妇人5亩。露田不得交易,桑田亦不得交易。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奴仆授田数目和法子与农夫不异。壮牛一头,授田30亩;每户限授四牛之数,再也不给桑田。处所仕宦各随在职地域赐与公田,刺史为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6顷。新旧任相交代,不准出卖,儿女谓此“公田”为“职公田”或“职分田”。

(2)北魏均田制其实不是均匀地皮,而是国度操纵国有地皮和农夫原本的地皮,把农夫固定在地皮上,增强节制,以保障租调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但均田制在那时仍是有踊跃意义的。如划定每户占据地皮的数目,其实不准交易,这些划定在必定的时候内和必定水平上,限定了豪强大师吞并地皮。国度公然授田,可以兜揽流民和豪强大师节制下的凭借农夫,有助于开开荒地,成长出产。

(二)隋朝均田制。(1)重要内容。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命令履行均田制。 划定每丁授露田80亩,桑田或麻田20亩,妇人授露田40亩,露田在受田人身后奉还国度。桑田或麻田为永业田,可以传赐与孙,可以交易。奴仆授田与布衣同,但一家以内,奴仆授田人数有限定:亲王之家限300人,布衣之家限60人。丁牛一头授田 60亩,一家限四牛。奴仆和耕牛受田,现实归主人利用。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40亩。京官皆给职分田,一品5顷,每品以50亩为差,至九品为1 顷。外官也有职分田,又给必定数目的公廨田。职分田的收入作为仕宦俸禄的一部门,公廨田的收入作为官厅办公的用度。

(2)隋朝履行的均田轨制是在人少地多、朝廷可以节制较多地皮的布景下履行的国有地皮分派轨制。均田制不是将所有地皮都拿来分派,而是将当局所能安排的地皮上的一些无主荒地分派给农夫耕作,使他们固定在地皮上,以利于封建当局的派役和税收。固然农夫受田常常不足定额,但继续履行均田制究竟结果使无地少地的农夫分得一些地皮,提高了他们的劳动踊跃性,并在必定水平上按捺了地皮吞并,因此对那时农业出产的规复、成长起了踊跃的感化。

(三)朝均田制。(1)重要内容。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命令继续推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均田制是唐前期根基的地皮轨制,它的重要内容是:18岁到20岁的中男和21岁到59岁的丁男,每人授田100亩,此中80亩为口分田,身后奉还当局,20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60岁以上的老男、笃疾者、废疾者授口分田40亩。寡妻妾授口分田30亩。这些人如为户主,加授永业田20亩。僧人、羽士授口分田30亩,尼姑、女冠(女羽士)授口分田20亩。工贸易者的永业田、口分田减半授给;若 在狭乡(人多地少地域)则不授。一般主妇、部曲、奴仆、耕牛再也不列入授田范畴。贵族和官员授田还有划定:至多者为亲王,可授永业田100顷,起码者为武骑尉,可授永 业田60亩。各级官员还有数目不等的职分田,以其收入作为俸禄的一部门。各级官府另有数目不等的公廨田,以其收入作为办公用度。职分田和公廨田在原任官离任时,则由新任官接收,不得出卖。

(2)对地皮交易的划定。贵族权要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苍生正当迁徙和家贫无力丧葬者,准予出卖永业田。迁往宽乡和卖充室第、邸店的,并准予出卖口分田。买田的数目不得跨越本人应受的法定命额。

(3)和前代比拟,唐朝均田制有一些新特色:一是取缔了对一般主妇、部曲、奴仆、耕牛的授田,反应了主妇职位地方的进一步降低,也反应了门阀士族权势在唐朝的败落;二是授田工具中增长了杂户、官户、工贸易者和僧道,反应了他们身份职位地方的上升和寺观经济的成长,对僧道授田是为了肯定寺观对地皮的所有权;三是对贵族权要授田的划定加倍完整,并且授田的数额很高,反应了田主地皮所有制的进一步成长;四是对地皮交易的限定进一步放松,永业田和口分田在必定前提下都可交易。这就给地皮吞并和大地皮所有制的成长供给了便利。返回搜狐,检察更多

为您推荐